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其他综合>在名著世界当貔貅[综]> 429. 第四百二十九章红楼潜龙在渊43 三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29. 第四百二十九章红楼潜龙在渊43 三人……(2 / 2)

这是正常的,这个时候考科举是比较麻烦的,光证明就需要秀才及以上有功名之人作保,然后需要五名考生互结。

一旦哪一个被查出问题,其他人有连带责任,要是被发现作弊,那完了,其余四人也会跟着遭殃,不仅这次考试的成绩会被取消,下一届也不能再考。

因此大家对于不认识的人,警惕是正常的。

苏叶为证明自己,一上来就用学识震慑住他们,先比诗,再斗文,用了一下午时间,让他们心服口服。

这就够了,剩下的交由林家族长安排,不需要她再操心。

林家举人秀才不少,光是为这些孩子作保,绰绰有余。

她来的比较晚,抵达五天后,就开始考试。

姑苏是文风昌盛之地,即便是童生试,考的人数也不少,大几千人。

这就不怪每次姑苏的县试都由别处调派主考官过来,主要是为了公平。

这次的主考官,林如海已经打听过了,是二十三年的进士,文采风流,写得一手锦绣文章。

在翰林院待了十几年,帮助皇帝起草文书,也没改华丽精巧的文风。

他也更偏好那种清新隽永的风格,尤其在写诗方面,最好清隽活泼,不落俗套。

县试的笔帖诗并不难,只要学过作诗,都能写上几首,几乎没什么难度。

就是刚入学的黛玉,也能按要求写出合适的来。

可难就难在,怎么写才能出新意,毕竟这类的题目都烂大街了,科举又举行了这么多年,你能想到的,早被别人写完了。

不功不过虽然好,可想要案首,就得有自己的特色,还得写得隽永,可谓难得。

苏叶当然不只是要考中,更想得到那案首,打出名号去,最好断层式碾压姑苏其他学子。

这样才有机会接触到更优秀的学子,进而从中选取一批得用的人才。

名声出去了,她之后游历,都能以互相学习为借口,找各地学子比试切磋,顺便结交,而他们也不能拒绝。

人都打上门了,但凡有点傲气的,怎会拒绝?

可要是她没名气,别人是不会搭理的。

苏叶稍微思考了一下,立刻想到了怎么破题,在脑中润色完,直接下笔。

她并没有打草稿,而是直接在卷子上作答。

写完也不再纠结,开始看下一题。

有了好的开头,后面就相当顺利了,包括最后的策略,于她而言,都是比较简单的题目。

县试也只能到这个难度,要是太难了,能考中的人就少了。

可也因为太简单,想要突出就必须自己给自己加难度,才能一骑绝尘,比其他人都好。

苏叶就是这么做的,虽然下笔没有丝毫犹豫,但在之前,已经在心里打了好几遍腹稿。

然而她过于淡定的表现,看在上面主考官眼里,就是下笔如有神。

本来就过于小的年纪,加上这副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模样,更是引起了他的兴趣,不由走下来观察。

除了正在写的策论,其余苏叶已经完成,字迹工整清晰中带着几分洒脱不羁,完全不像这个年纪的孩子该有的水平。

这字都堪称书画家了,难为她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笔力。

主考官不由满意颔首,初一看就很亮眼,再细看内容,不由大为惊奇。

写得实在太好了,妙不可言,表达生动且观点分明,层层递进直至结尾处点题,也是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他从未想过,这样一个被写烂的题目,竟还能有如此出人意料的破题角度,实在是思维大胆,不拘一格,和他字迹中透露出来的洒脱相得益彰。

再看其年纪,主考官不由在心里感叹,又是一个甘罗般的人物!

在主考官的注视下,苏叶依旧镇定自若,笔尖丝毫不停,稳中有序完成了后面的作答,随即收笔闭眼静坐。

好一番成竹在胸,从容不迫的气概。

主考官连连点头称赞,看了苏叶好几眼,才回到主位,边监考边回味苏叶的文章,心里肯定,此子非池中之物,此次必得魁首!

这文章的水平,别说参加一个小小的县试了,就是拿到乡试中去,也能有一争之力。

英雄出少年啊,姑苏文风之盛,让人慨叹!

县试考一整天,但到下午就可以交卷了,苏叶不打算浪费时间,到了准许的时间,就提前交卷了。

此时林家的马车已经等在了这里,林族长家的管家负责接送,见他出来,意外之余忙迎上来,“大爷可是要现在回去?”

苏叶看了看天色,“不了,我去街上走走,等他们一起吧。”

林家祖宅在姑苏郊外林村,虽然离得不远,但一来一回也要一个时辰。

况且来姑苏参加考试的人不少,县试又大多是童子,须得家长同行,因此这会儿正是热闹的时候。

在考场外不远处一条街道上,更是摆满了摊位,卖什么的都有。

管家担心她一人出事,忙点了两个小厮跟随。

苏叶没有拒绝,带着两人往热闹的地方去,一路行来,商品琳琅满目,卖什么的都有,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一应俱全。

可能是靠近考场的缘故,最多的居然是卖文房四宝的,字画纸签等。

路过一个卖字画的摊子,苏叶随意一瞥,不由顿住,拿起其中一副,画的是花鸟虫鱼,笔墨浓艳,着色大胆,虽少了几分灵动,却也别出心裁。

最重要的是,她指着上面某种介于竹青和青葱之间的颜色,询问道,“敢问这种颜色是如何调配出来的?”

那卖画的人一顿,沉默不语。

苏叶懂了,从怀里拿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我买下这幅画了,不知可否送一点赠品?”

那位衣着洗得几乎发白的公子想了想,最终点头,“公子稍等。”

他也没拿那银子,转身离开,片刻之后回来,递过来一包粉末,“这是赠品,请收下。”

苏叶含笑接过,离开之前再看了其余画作一眼,“说真的,公子可专研画竹,说不定有不菲的成就。”

那公子一愣,看着自己摊子上那些画作,若有所思。

苏叶走远一点,打开那包粉末,放在阳光下仔细观察,正是自己想要的颜色。

这种比竹青更清脆一点的颜色,适合画刚长出的鲜嫩竹叶,和竹青稍稍混合,又能画那种由鲜嫩转变青绿的过程。

黛玉虽然小,已经被带得喜欢上竹子了,正好带回去给她当礼物。

她建议那位公子专注画竹,也是因为这个,这种颜色她还没在其他画作上见过,显然是那位公子自己从山中采集的,有这份便利,何必弃之不用呢。

何况她看那人,是准备参加科举又缺钱,只能出来卖字画的读书人。

见过那位的书画后,其余摊子上的就显得乏味了,都是比较常见的。

不过苏叶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条街上,居然有超过一半的女子当摊主。

她走到一位年轻姑娘摊前,拿起其中一块裁剪好的布匹,摸了摸,惊讶道,“这是江宁工坊的纺织棉布?”

“公子好眼力,正是呢,”那姑娘笑道。

苏叶张望了一下,发现卖这样布的还真不少,而每个摊位上,都堆叠着十几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布。“不知这些布怎么卖?”

“这边的棉布一匹400文,可做大人两件衣服,小孩三件。这一边是棉麻材质,制作麻烦一点,但做夏衫很透气,需要350文。最后这边是加了羊毛纺织的,很保暖,正适合冬天做棉衣,需要600文。”

“这么便宜?”苏叶挑眉,几年前纺织业还没兴起来的时候,绢布的价格几乎是现在的两倍。

“是的,听说西域那边种植了许多棉花,江南到处都开办了纺织工坊,布的价格就越来越便宜了。”

这时,隔壁摊位的老板娘凑过来,“可不,以前一年到头都买不起一匹布,现在可好,每年都可以给一家人添上一件新衣裳了。”

“倒是好事,”苏叶笑道,“只是我见街上多了很多姑娘出来摆摊,这会不会有点不好?”

“难道你也是那迂腐的读书人?”老板娘不由鄙夷的看向她,“都什么年代了,姑娘都去工坊做工了,摆摊又咋啦。”

“就是就是,又没吃你家大米。”周围的人纷纷起哄。

见大家竟这么接受良好,苏叶也有点意外,“难道你们家里都有姑娘去那纺织工坊干活?”

“那可不,一个月五六百文工钱呢,比我家男人都能干。”

“可惜了,我没这个机会,要是我也能认字,说不定就能进去了。”

“摆摊也不错,运气好点,一天就有二百文进账。”

“那不一样,摆摊不稳定,我还是更想进工坊。”

“那你得去女先生开的私塾,先学会认字才行。”

“我这正攒钱呢,等攒够了就去。”

听着众人议论纷纷,苏叶忍不住微笑,这就是她当时那么小,就谋划着改革纺织业的原因,几年下来,是真真正正能带动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

同时因为纺织工坊招收大量女工,进而提高了女子待遇,让她们获得更多自由,能挣钱了,腰杆就硬,观念也会渐渐发生改变。

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着急,她还有好几年时间,且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等时机成熟,再来说女官的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