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9节(1 / 1)

小男孩擦了把眼泪,犹豫着点了点头,哭泣的声音也小了一些。“那么,现在擦干眼泪,用你学过的最完美的礼仪,出去告诉那些人,”玛格丽特笑容不达眼底,“没有梦想的人是没有资格嘲笑别人的梦想的。”小男孩的目光漂移了一下,但很快就坚定起来,他吸了下鼻子,然后用力抹了眼泪,噌噌噌地跑了出去。“让你见笑了。”玛格丽特这才看向艾琳,“你知道,家里的人多了,总会有些不太和谐的声音。小丹尼尔还是太小了,承受能力有待加强。”被迫喝下了好大一碗鸡汤的艾琳:“呃……”她觉得面对这么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厉害姑姑,小丹尼尔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成现在这模样而没有物极必反或者走向极端,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说这个了,”玛格丽特将这个小插曲丢到一边,“你知道吗?前几天我在父亲的书房见到了葛兰素史克公司的人。”葛兰素史克?医药公司啊……在这一年里,因为普林斯制药厂的给力表现,普林斯家的纯收入比去年翻了好几番,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即便工厂24小时开工不停歇依然排到了十几年后,医药不比布料,很多核心内容都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说当初艾琳将纺织厂的海外业务全部放给了其他工厂主,使得英国的纺织业出现了全线进步百花齐放的局面,现在的医药行业就是哀嚎一片,普林斯的头孢噻吩成为压在各家药厂头上的大山,除了被签给了美国医药商的青霉素尚且能与之抗衡,其他抗生素都被几乎快要退出市场了。而除此之外,普林斯医药公司所生产的快速止血凝胶、快速生血胶囊等急救类药物也成了各大医院和军队的必备药物,在这之余,它还针对癫痫类和中枢神经类病症对苯二氮卓类药物进行了开发,说不准什么时候又有新产品面世。艾琳眨眨眼,葛兰素史克这是着急了?玛格丽特只提了这么一句就没再说什么,毕竟制药厂是普林斯家独资的产业,如果她问得太多,难免有些其他不好的嫌疑,因此她又将话题转回到了电影上面。“《国王的演讲》已经杀青了,初剪也做得差不多了,什么时候你去看一看?”《国王》拍摄了接近四个月的时间,作为挂名导演的艾琳到场次数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玛格丽特和另一位新人导演主导了整部电影的拍摄和初剪,结果他们的名字只能跟在副导演的职位后面,对此艾琳非常心虚,于是坚决不肯在片头挂上自己的名字,玛格丽特这才作罢,不过却还是让那位新人导演担了总导演的名头,自己挂了个副导演。对于英国梦的第一部 开山之作,艾琳不去看一看怎么也说不过去,重生一回,她的记忆力变得相当的好,看过的书和电影历历在目,如今这个年代的电影拍摄画面受限于设备,不可能像上辈子看过的成片那么精致,但电影这种东西看的本来就是故事和情怀,只要导演会讲故事,手法和画质是完全可以用剧情来弥补的。这么想着,两人就约好了时间,打算去对电影进行二次剪辑。作者有话要说:如果按大纲的话,小丹尼尔本来应该是个白莲花妹妹来着…不过今天地铁上有个歪国小哥哥推着他儿子实在太可爱了!于是忍不住改了设定…恩…毕竟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我可是属于看《吸血鬼骑士》那一挂的人呢!咩哈哈哈哈哈!ps我今天又掉粉了哈哈哈哈!第124章 杂志新专栏1949年的新年过后, 《the life》的忠实读者们发现, 由邮差送到她们手中的新一期的杂志, 似乎比从前的要厚了不少。翻开一看, 哦,原来是新增加了一个专栏啊。电影专栏?是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吗?《the life》的主要读者群大部分都是女性, 年龄层次涵盖范围从10来岁到30多岁不等,40、50岁的也有, 但不多, 毕竟那个年纪的夫人太太们已经不再那么追求时尚了,反而是年轻些的女性,她们的消费水平也许算不上是最高的,可对于时尚和潮流的追求却是不容小觑的,特别是那些年轻活泼的未婚女性, 平日里休息的时候就会和闺蜜约出来一起吃吃饭、喝喝茶、逛逛街, 若是有好看的电影, 她们也不会吝啬花一点小钱去看上一场顺便消磨一下时间,所以对于《the life》的新专栏, 不少人都带着感兴趣的心情翻阅了一遍。朱迪丝就是其中一位。她是一名普通的报社记者, 当然,不是《the life》而是《泰晤士报》, 坦白说,能进入这么一个颇负盛名的报社,朱迪丝承认,她的议员父亲占了不小的因素, 可惜这也没什么卵用,虽说她自认自己的工作水平绝不会低于办公室的其他人,但谁让她是个女人呢?入职到现在差不多一年了,她出去采访的次数绝不超过一个巴掌,相反,每当有什么端茶倒水的工作,她的上司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她,美其名曰锻炼她的接人待物为人处世,倒不如说是给办公室的男性同事们打杂,朱迪丝气得要死,可她发现就算是她将自己的不满告诉了父母,母亲就不说了,她一直是希望她能待在家里做个乖巧的贵族小姐直到找到个门当户对的绅士嫁出去的,对于这份工作,母亲从头至尾都是持着反对态度,要不是父亲坚持,她能不能继续上班都是一回事。然而令朱迪丝失望的是,原来她的父亲并不是她曾以为的那样开明,瞧瞧他说了什么!——让你去报社工作,只是让你多一些社会阅历,待在办公室看看报纸也是一种学习,何必非要去外面跑什么新闻?朱迪丝郁闷极了。她堂堂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如今却成了“服务生”,她都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了。抛开令人郁卒的日常工作不谈,除了不能出任务,朱迪丝的工作还是很“轻松”的。每天上班之后给上司泡完咖啡,再将今天的主要新闻罗列一下打印出来放在上司的桌上,她就可以去自己的座位上看报纸了,等到10点左右的时候,她要负责给办公室的所有人订餐,做完这个接着看报纸,午餐送来后进行分派,吃完后叫人来收拾餐桌,顺便再给上司泡一壶咖啡,然后她就可以一直坐等下班了。哦,其间若是有哪位“忙不过来”的同事需要她去收发一下传真,或是去其他部门接收派送一下文件,又或者是去楼下百米外街道拐角的地方带一盒小蛋糕什么的……除了最后一点有待商榷,其他的活儿她也多半是不能拒绝的。在这些“工作”之外,所有的时间都是她自由分配的。百无聊赖的朱迪丝只好早早的就过上了“退休老人”的生活,每天端端茶送送水泡泡咖啡看看报纸杂志,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好在她工作的地方是传媒行业,是报社,而在报社工作最大的好处,大概就是有各式各样的报纸和杂志可供观看。譬如在朱迪丝的办公室一侧,就有一个巨大的书架,上面分门别类的收集了包括《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先驱报》、《工人报》等在内的各方面的报纸,还有一些诸如《经济学家》、《旁观者》等一众老牌杂志和《新政治家》、《the woman's own(妇女界)》和《the life》等创刊没多久的杂志。身为一位新闻工作者,朱迪丝自然是每一份报纸和杂志都有所涉猎和学习,但从23岁年轻女性的角度来说,她还是更喜欢《妇女界》和《the life》,而相比《妇女界》这种更适合已婚女性的杂志,综合而全面的《the life》显然更得她的心。就像男性版的《the life》已然成为了英国所有男性必读的月刊,《the life》大众版对于朱迪丝的吸引力也不小,她不仅会在报社第一时间翻阅新一期杂志,家里也订阅了杂志,还花高价收集全了《the life》从创刊号开始的每一期,并且她已经做好打算,如果《the life》能一直保持它的高质量,她就会一直收藏下去。这一期的《the life》里多了一个新的专栏,电影专栏。朱迪丝当然不会没看过电影,老实说,她还曾经打算去做导演呢!要不是考虑到父亲的职业特性,说不准她如今就成了英国梦的员工了——她和玛格丽特公主也曾在舞会上见过好几次面的说!新专栏的内容不多,主要对近期即将上映的一部新电影《the king's speech》进行了推荐,标题倒是很励志——《人这辈子,总要战胜自己那么一次》,内容很朴实,是普罗大众都知道的故事——国王乔治六世在战争前一次有名的演讲。不过,文章里对于电影部分只是进行了很简单的描述,毕竟这个故事只要是英国人没几个不知道的,所以文章用很大的篇幅对影片的剪辑进行了分析和推荐:对电影有些许了解的人都知道,一部电影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它给观众们带来了什么样的观感体验,也就是它的剪辑是否完整而不落俗套的讲述了整个故事,这个故事必须不长不短、有血有肉、恰到好处,既不会让观众觉得烦闷,也不会令人感觉无聊,当然,演员的演技、伴奏的音乐、拍摄的手法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电影素材就像布料,演员决定了布料上的花纹是否精致细腻,音乐则是点缀了布料的蕾丝花边,而手法则决定了布料的材质究竟是哪一等,只有剪辑才是裁缝,能将布料裁剪成一件美丽而体面的衣服。从最早的影片《多福海的狂浪》,到场景交融衔接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再到1929年有声电影的问世,尽管那简陋的录音和喋喋不休的对白、以及没完没了的音乐让人总有一种心焦气燥的感觉,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电影对于人们的吸引力是与日俱增的,哪怕那些电影台词肤浅、故事俗气,人们也乐意花钱去看那些导演们用那越来越娴熟的手法向世界展示他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绪。不会讲故事的导演不是好导演,不能吸引观众的剪辑不是好剪辑。基于这一点,很多导演都会亲自担任剪辑师的工作,或者和剪辑师一起进行电影剪辑,以确保最终的成片能完美地呈现出他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当剧情、内容和剪辑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部电影就会成为惊世佳作。《the king's speech》,好吧,我得承认,我先于你们看到了它的毛片,坦白说,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十分荣幸,是的,是的,我知道你们或许会怀疑我是因为忌惮英国梦那位赫赫有名的淘气公主所以不得不撒谎骗你们去购买电影票,但,whatever,我一点也不在意——事实上,不管你们相不相信,哪怕撒旦现在出现在我面前,我也能问心无愧的说,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你们付出50便士去影院观看!或许你们知道,也或者你们不知道,电影是感光化学成像法,画面需要洗印加工不说,而且是间歇运转的,所以电影的三大要素是形象、动作、结构,这其中又有很多小的方面,就不多加赘述,你们只要知道,镜头和画面组接的过程是最容易让人出戏的阶段,然而《the king's speech》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的确是一部剧情简单的故事,但……相信我,你绝不会想要中途去洗手间。英国梦这家公司,哦,我得说,在这部电影之前,我一度认为这只是我们的小公主又一次淘气任性的产物——王室的公主去当老板不算什么,但去当导演拍电影?e on!别开玩笑了!她知道剧组是怎么工作的吗?她弄得清楚什么是帧数吗?她明白蒙太奇到底是什么吗?然而,现实打了我狠狠的一巴掌。即便我的内心十分不想承认——因为这意味着我这个专业电影人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但我不能昧着良心给这部电影泼冷水——这部电影超前了现在的电影太多太多,多到我这个专业人士都心神沸腾热血澎湃。——我再一次先于你们的脚步,预定了电影的成片,希望英国梦能快点儿制作完成,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将它加入我的收藏柜了!anyway,如果你们相信我,请准备好50便士,1949年4月1日,《the king's speech》不会让你们失望!文章的署名是a·希区柯克。这个人的名字来头太大,朱迪丝看了好几遍才确认这个名字的确是她所知道的那一位希区柯克。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omg!英国的电影界谁不知道这个人?1922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1929年拍摄英国首部有声电影,1938年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之后一直在好莱坞发展,1940年成功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么一位英国人心目中的“史上最伟大的导演”,竟然会在杂志上为别人的影片写推荐!难道是王室做了什么?朱迪丝不由自主地想到,随后又很快否定了自己,希区柯克可不是什么会屈服于权势和金钱的人!好吧,就算真的他是,那又怎么样?他给英国梦的电影写了影评和推荐!上帝啊……哪怕只冲着这一点,我也会准备好50便士的。朱迪丝默默地决定到。作者有话要说:老实说我挺爱看杂志的,还有各种八卦!偷偷讲我微信公众号关注的全是关八、娱八婆这一类的…之前想开娱乐圈文…结果存稿到100章把自己卡死了…不过以后有机会还是会完结它的!男主当然是美队没毛病!恩!(似乎又立了什么奇怪的fg…)ps要不我以后早上8点更新吧?这样你们就不用熬夜等更新啦!或者晚上8点这样子?小天使们觉得什么时间更方便一点呢?第125章 正确的决定黛博拉·蔻尔觉得, 当初孤注一掷般地决定放弃前往好莱坞的打算, 转而接下英国梦抛过来的橄榄枝, 可能会是这辈子她做过最正确的决定。此时的她正坐在电影院里, 左边是那位新人导演肯尼迪·哈特,右边是她的老板、英国梦的大股东伊丽莎白公主, 他们的边上则是电影的其他主创,她没有看到男主角克里斯托弗·李, 听说是去美国那边商谈解约事宜了, 看来克里斯托弗也不是蠢蛋,知道选择哪边对他的未来才是最好的。是的,美国的确有好莱坞,但谁又能说未来英国没有另一个好莱坞呢?身为电影业的从业人员,身为一名演员, 黛博拉敢说, 自己看过的电影没有上千也有好几百, 从最开始的黑白无声电影,到后来的有声电影, 甚至是戏剧歌舞剧, 她也很少放过,就是为了学习其他人的表演方式, 因为她的父亲从小就教导她,不管做什么,只要做了选择,就一定要尽全力做到最好。对于女演员来说, 什么才是最好呢?在黛博拉看来,不是和同期的女星比来比去,也不是成为下一个英格丽·褒曼或者费雯·丽,而是得到业界最大的奖项——是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就是她的奋斗目标!然而她运气不太好,20岁才出演了第一部 电影,兢兢业业到现在,快要30岁了,没有提名、没有奖项,连曝光度也越来越少,好不容易出演了一部有可能参与奖项角逐的《百战将军》,还在国内被禁止上映了——简直是屋漏偏偏逢夜雨!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百战将军》在美国那边的评价还不错,而1947年的《黑水仙》又让她刷了一把存在感,不然的话,她真不确定是否还会有制片人愿意和她合作。——从1943年《百战将军》惹得国内那些巨头不愉快,直到1947年,这期间,整整4年的时间,在这么个势利浮华的圈子里,要不是她还有那么点存款,说不定早就露宿街头了,她死扛着不去跑龙套,而是把自己闷在家里钻研别人的表演,努力提高自己的演技,又在那些制片人和导演面前拼命表现,才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剧本,她没有错失这个机会,极力挥洒演技,多年的辛勤和隐忍总算得到了回报,她有了进入好莱坞的机会。她曾经想过去好莱坞,谁不想去好莱坞呢?那个衣香鬓影的浮华世界,那个纸醉金迷的名利场,有着全世界最专业的前辈,最权威的机制,还有她梦寐以求的奥斯卡,她承认,她的确是动摇了的。签约米高梅,她能得到很多剧本,但她也知道,她的英国口音很重,不像那些美国本土的女星,她们的俚语有时候她都听不懂,这是她常年来深邃骨髓的教养,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这件事她知道,她相信别人也看得出来——她一度认为这是自己比起好莱坞女演员来最没有竞争力的地方。然而,当米高梅出现后,她才醒悟过来——米高梅的人夸她是极具英国特色的英国人!!!黛博拉心里明白,那些人夸的其实正是她的口音和举止!——在她看来是明显劣势的特质,竟然成了一项吸引好莱坞的资本!!或许——黛博拉心想——这就是这个光怪陆离世界最吸引人的地方: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是好而什么是坏,更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黛博拉是个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明确目标和规划的姑娘,当好莱坞递来橄榄枝,她理所当然会心动,但冷静下来,她又有些犹豫——可以想见的是,如果她去了美国,她能得到的角色,有很大程度的可能会偏向那种优雅又端庄的英国淑女,这样的姑娘好是好,却太刻板,一点也不讨美国人的喜欢,但如果她想要转型,去演那些不那么冷静客观的角色,又是一条很难走的路。就在这个时候,英国梦成立了,直接透过她的经纪人向她递送了完整的剧本。说句心里话,打动黛博拉,让她同意出演电影的原因,剧本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英国梦的股东玛格丽特公主,以及她所代表的势力。——王室的权力虽然日益削减,可谁又能说,王室已经跌落了神坛呢?别的国家不好说,至少在英国人的眼里,王室依然是高高在上的存在。黛博拉在这个圈子里这么多年,第一眼见到玛格丽特公主,就知道她是和那位身为国王继承人的伊丽莎白女公爵不一样的人——玛格丽特公主就像是一团火,当她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什么能阻挡她。当然,作为王室成员,也许玛格丽特公主会为了家族而妥协——这也是黛博拉最担心的地方,万一哪天王室不再同意公主殿下插手英国梦,那她的演艺生涯不全完了?不过这个顾虑被伊丽莎白女公爵给打消了——女公爵曾在私下见过她,并且明确告诉她,国王夫妇已经同意了玛格丽特公主开创自己的事业版图,她也不会插手妹妹的公司。有那么一刻,黛博拉是很羡慕玛格丽特公主的,不是身份地位,而是她有一位那么疼爱她的姐姐——谁让她没有姐妹,只有一个只会调皮捣蛋的弟弟呢?——为了照顾妹妹的自尊心,身为王国继承人的女公爵殿下私下召见了她这个小演员!虽然没有明说希望她加入英国梦,可黛博拉不是个没眼力见的,除非她做好了和未来女王交恶的准备,不然她没有推脱的理由。一开始她也是有忐忑的。好莱坞之所以称霸电影圈,无非就是凭着它的高产和高质量,当然,高产是肯定的,高质量……那就有待商榷了,不过世界上大部分优秀的电影从业者和先进的设备都在好莱坞,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得知英国梦的另一位股东,那位小天才艾琳·普林斯不仅成绩好,还是个高产的编剧时,黛博拉提起的心放下了一半——不管怎么说,数量有了保证,而且剧本内容,从给她的《泰坦尼克号》、《漂亮女人》和《恶魔穿着prince》来看,简直不要太吸引眼球!她相信再矜持的演员看到这样的剧本都会忍不住放下身段,因为这些是可以预见会大卖的电影,只要剪辑和拍摄不出问题。是的,只要剪辑和拍摄不出问题。《the king's speech》的毛片她看过,剪得,恩,怎么说呢,无功无过吧,如果要观众花钱去看一场,他们冲着剧情也会去,但也仅限于看看就过去了。可没有想到,最终剪出来的成片竟然达到了这样的效果!黛博拉听着身后被邀请来观看电影的观众们沉重的呼吸,还有那隐隐传来的抽泣,再想到这些人都是各家报社的骨干精英,几乎是不用多想,她都能猜到明天伦敦各色报纸的头版头条会说些什么。也许——她暗暗猜测——这就是英国梦为什么坚持邀请那些媒体人前来观看首映,还免费给他们派了百来张票的原因?她微微向后仰了仰,柔软的触感让她舒适地眯了眯眼——扩大了近一倍的宽阔电影厅,柔软的沙发式联排椅,清晰宽大的屏幕,还有门口那些卖小吃的柜台,比起从前那乱糟糟小卖场似的电影院,翻修后的影院给人的观影感受简直不要太好!有钱,有剧本,有技术,有院线,还有背景——只要有玛格丽特公主这个“王牌”,就能背靠着王室的大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国梦只需要一个契机,就能超越美国的那些大公司。瞧瞧,之前游移不定的克里斯托弗·李,不也马不停蹄地去解约了吗?可惜他还是慢了一步,她看过那位普林斯小姐最新的几部剧本了,《老无所依》被约翰·米尔斯挑走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勇敢的心》都归了詹姆斯·梅森,听说普林斯小姐还打算弄一个什么,什么系列?并且直接就摆明车马了表示那个系列都归属于约翰·米尔斯,算是他二话不说加入英国梦的“鼓励”!——可怜的克里斯托弗!说不定什么时候,她也能拥有自己的系列呢——黛博拉得意地想道——她可是比约翰·米尔斯还要率先签约英国梦的演员,玛格丽特公主还曾说过,如果她干得好,拿到了分量足够的奖项,未来可以允许她出资购买公司股份,加入英国梦的管理层呢!到那个时候,她就是当之无愧的英国第一女演员!甚至是世界第一女演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