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3节(1 / 1)

这一天是朝参日,九品以上的官员全要奉诏入宫。武太后很少迟到,她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松懈,只有这样,才能震慑那群朝臣。她微微蹙眉,摇摇头,淡淡道:“送相王出去。”上官璎珞会意,拍拍手,精兵们猛地蹿出去。廊下的朝臣们终于等来太后和圣人。太后步履从容,唇边含笑,没事人一样和朝臣们商议朝政。圣人则面带慌乱,神色仓惶。袁宰相暗暗叹口气。散朝后,天子赐食,几位阁老一起吃饭。食案上菜肴精致,热羹细粥,阁老们却没有心思吃,握筷子的动作慢吞吞的。一名戴软翅帽的近侍小跑到袁宰相身边,“相王被拿下了,房女史奉命送相王出宫。”袁宰相松口气。相王妃说死就死,如果相王也没了……他这个老头子,实在没有颜面去见先帝。※南方气候温暖,冬日的水城依然苍翠秀丽,岸边垂柳依依,绿波荡漾。卯时三刻,天还蒙蒙亮,沿河两岸早已响起嘈杂人声。满载货物的商船由运河而来,络绎不绝,等着靠岸。大船甫一靠近栈桥,码头上的役夫立刻一拥而上,抢着卸货。一座座石桥连通商铺邸店和逆旅邸舍,巷道窄小曲折。艄公划着小船沿河吆喝,从船中往外看,两岸鳞次栉比,一面面彩色布幌子迎风招展,风吹飒飒响。南来北往的商人们进进出出,比肩接踵,光是从桥头这边走到桥头那边的工夫,就碰上七八个相熟的旧友,一路拱手打招呼,热闹非凡。天光大亮,浓雾渐渐散去,一辆气势恢宏的大船划破水雾,驶入港口。卸货的役夫看到船头飘扬的旗帜,张大嘴巴,目瞪口呆,“永安公主……不是仙逝了吗?”前不久南下的商人带来永安公主因病去世的消息,一开始大家都不信,后来官府里的人亲口证实传言并非虚假,水城的商人们如丧考妣——永安公主死了,她名下的产业必将分崩离析,等贪婪的各大世家搜刮一遍之后,能剩下三瓜俩枣就不错了,世家们才不会管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只顾家族利益,届时商道基本上等于废弃,以后他们还怎么跟着沾光?几乎所有人都放弃希望,萎靡不振,预备另寻商机。谁知商队依旧照常行走,沿路仍有兵士护卫商道,世家们罕见的老实,一切如常!本地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如今看到隶属永安公主的大船靠岸,犹如往烧开的油锅里泼一瓢冷水,噼里啪啦炸出一片响,半座水城都沸腾了。岸边邸店、客舍,桥头、曲巷的商人们,不管是在交谈的,吃饭的,饮茶的,还是躺着歇觉的,蹲着方便的,全部放下手头事务,争相跑向码头。健仆们跑得更快,他们急着为自家主人打听消息,好多得一点赏钱。人群当中,一名着竹枝锦圆领袍的青年郎君抬头望着甲板上的夹缬彩旗,凤眼斜挑,嘴唇微微勾起。他就知道,娘子肯定安然无恙。这些天他走遍各大市镇,到处流传着百花齐放,永安公主化仙而去的传说。北方如何他不清楚,但在南方老百姓们的心中,永安公主并没有死去,而是孝心感天动地,羽化为仙,去仙界服侍先帝,总有一日还会再回来。北方世家林立,豪强盘踞,老百姓们依附于当地豪强过活。而南方这些年商贸发展,日新月异,受益最多的自然是有门路的名门望族和商人,但感触最深的是贫苦老百姓。他们不懂得什么大道理,没有太大的野心,能吃饱饭,就觉得心满意足。他们感激谁,就把谁当成救苦救难的仙人转世。永安公主羽化登仙的传说越深入民心,流传得越广,越有利于阿福他们稳定人心,等将来娘子再度出现在世人们面前时,没有人敢随意轻慢她。青年扣紧头上的斗笠。一个身量矮小的男人跃下小船,登上石阶,走到青年身后,低声道:“小郎君,英国公李敬业、主簿骆宾王、唐支奇、杜求仁等聚会扬州,他们刚刚遭到贬谪,都对太后十分不满,使君命小郎君前往扬州,商讨大计。”他说的是方言,只有青年听得懂。大船靠岸了,乌压压的人群把船上的仆役堵在栈桥上。青年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抿了抿唇。他转身离开。码头上的人实在太多了,阿福登上舷梯,又被堵了回去。他气得跳脚,推身边的人出去应付那帮如狼似虎的商人,“从洛阳一路南下,冬日百花齐放的传说我已经说了不下几百遍,嘴皮都快磨破了,你看外头,又有人来追问了,我不管,你出去对付他们。”旁边的仆役都笑了,“娘子化仙而去的故事老百姓们听多少遍都听不厌,这说明他们感念娘子。”阿福灌下一杯浓茶,船上的水手也缠着他一遍遍讲坊间流传的那些传说,他嗓子都哑了。老百姓们希望自己崇敬的人能落一个善终,所以愿意相信娘子编造出来的故事,哪怕不信,也要强迫自己信。阿福理解老百姓们的想法,可是为什么商队里的人也深信传说是真的?他们不是老奸巨猾,一文钱要掰成两半花,比泥鳅还滑溜的商人吗?怎么都不怀疑一下,听完故事以后,个个两眼放光,面色红润,好像得道成仙的是他们自己一样。真是匪夷所思。阿福摇摇头,打开包袱,拈起几片糕点吃。待会儿官府肯定要请他去赴宴,向他打探商队的运作情形。南来北往的商队可是他们的摇钱树,他们生怕摇钱树哪天发脾气跑了,水城又会回到以前的萧条没落。官府预备的宴席哪比得上府中的饭食精美,他得先吃饱肚子。※没有人告知武太后民间的情形。朝中情势紧张,大臣们都等着李显和太后撕破脸,抽不出空去关心其他事情。年底腊月,本该是预备过年的时候,草原传来一个让众臣心中一咯噔的坏消息。突厥余部复辟了。建国之初,突厥骑兵数次打到长安脚下,掳掠妇女金银,吓得满朝文武劝李渊赶紧迁都。当时太宗李世民坚决反对,并立下军令状,李渊打消了迁都的想法。太宗皇帝是一代杰出将才,府中属臣个个能征善战,不怕突厥人。现在长安只剩下一堆老兵残将,能压制老将功臣的先帝才走,他们怕啊!武太后当即召见执失云渐。他胳膊上的伤还没养好,缠着厚厚的绷带,进殿以后一抱拳,直接道:“臣愿领兵迎战突厥余部。”武太后原本准备了一堆拉拢的话,闻言笑了笑,欣慰道:“大郎不愧是先帝教养长大的……此事就全权托付给你了。”她任命执失云渐为大总管。大总管统领各道行军,通常只有皇子宗室带兵时才能获得“大总管”的称号。执失云渐面不改色,要求朝廷保证粮草供应。武太后道:“你放心,不会亏待前线将士。”执失云渐谢恩告退出去。角落里的上官璎珞停下执笔的手,吹干纸上墨迹。一盏茶的辰光后,执失云渐担任大总管的消息传遍大明宫内外。※快到除夕了,山中的积雪化尽,山峰间露出些微苍色。别院里装饰一新,因为还在孝期,没有大操大办,燃放爆竹,只挂起一盏盏绘年景图的竹丝灯笼。裴英娘坐在南窗下看信,窗边敞亮。信是二娘写的,她认字不多,只能大概写几百字,偏偏要模仿大人的口气用文绉绉的骈文向裴英娘问安。看完信,裴英娘哭笑不得,感觉自己好像在批改作业。她把郭文泰叫到正院,“新罗那边的气候如何?二娘他们还习惯吗?”郭文泰奉李旦的命令前去巴州,秘密将李贤和房氏带走,丘神勣逼死的六王,另有其人。李旦和裴英娘离开洛阳时,留下心腹照顾二娘、三郎和四郎,确定李贤和房氏在新罗站稳脚跟后,心腹把几个孩子一并送去新罗和父母同住。小孩子还是跟着自己的父母更好,免得长大了和亲生父亲生分。而且新罗远离长安纷争,更安全。郭文泰答道:“新罗多崇山峻岭,气候好像和河北道差不多,湿气稍重。”裴英娘吩咐半夏多准备些厚棉衣、双层蜀锦的袍料,让郭文泰下次去新罗的时候带去。难为二娘记得给她写信问好,可惜她不能回信。李贤毕竟不是自己人,她不会贸然暴露自己。帘外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使女打起帘子。李旦走到锦榻前,俯身抱抱裴英娘,冰凉的手掌摸摸她的脸,看她冻得一颤,又很快收回去,“我还有事,你先用膳。”他说完就出去了,脸色不大好看。裴英娘一头雾水,叫来桐奴问,“谁惹郎君不高兴了?”他每天装疯卖傻,暗度陈仓,好端端的,怎么黑着脸回来?桐奴道:“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裴英娘怔了怔,她差点把两位名义上的姐姐给忘了。只有受宠的公主刚出生就能获封公主之位,身份一般的皇女,册封为公主的时间有早有晚,通常到出嫁时才有封号。同理,长公主、大长公主的封号,也不是说有就有的,必须由圣人颁下诏书册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